時隔半年之后,對于吳小暉的審判終于開始了,煊赫一時安邦帝國自此跌落神壇。
2月23日,中國農歷新年剛過,保監會發布一則重磅消息: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安邦集團)原董事長、總經理吳小暉因涉嫌經濟犯罪,被依法提起公訴。鑒于安邦集團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經營行為,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,中國保監會決定于2018年2月23日起,對安邦集團實施接管,接管期限一年。
吳小暉落寞的背后,是一個個驚魂未定的安邦系公司,安邦系概念股也順勢大跌。而隨后,保監會放出的好消息,終于讓他們稍微松了一口氣。
據悉,保監會的接管不會改變安邦集團對外的債權債務關系。也就是說,接管并不會影響安邦集團的業務、兌付,以及這家公司在各個行業作為投資人的股權關系。
據了解,接管工作組名單中,組長為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副主任、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何肖鋒。何肖鋒對于互聯網保險監管、保險業風險防控、險企破產重組等方面都公開發表過研究方向與改革意見。
瘋狂的安邦
2017年6月14日,安邦集團就在其官網上發布聲明稱吳小暉因個人原因不能履職,已授權集團相關高管代為履行職務。其實,早在2017年4月,就傳出吳小暉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的傳聞,不過一直未得到官方證實,而安邦品牌部門對外的口徑,也經常是:不方便透露,不了解情況。
也許是為了回擊傳言,從來不接受媒體專訪的吳小暉在2017年4月26日,突然出面接受了《新京報》采訪。在短暫的采訪中,吳小暉除了談戰略還重點強調:“安邦的海外投資沒用一分錢外匯,全部用國際融資進行,而且我們能夠通過在海外購買國家開發銀行的債券把外匯引入國內,我們會把現有的這些保險公司做得更強、更有競爭力。”
那時的吳小暉可能早就明白,監管和輿論已經盯上安邦海外買買買的資金來源問題。
2016年5月9日,財新網就曾報道,保監會召集相關部門開會,計劃派出一個小組赴安邦調研。彼時,安邦正大舉在海外進行并購。2014年至今,安邦曾以19.5億美元(約合120億元)從希爾頓手中接盤久負盛名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;以2.2億歐元(約合20億元)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;以2.19億歐元(約合16.3億元)收購比利時德爾塔·勞埃德銀行(DeltaLloyd)100%股權。海外大舉擴張后,安邦系海外資產迅速膨脹。以安邦人壽為例,截至2016 年年底,安邦人壽總資產達到1.45萬億元,其中海外保險資產達9000多億元,占總資產比例超60%。
安邦的迅速擴張吸引了全球資本的關注,要知道這家公司僅成立十四年。2004年,吳小暉創辦安邦時只用了約5億元資本金,十年期間,這有中小型財險公司,就發展成為總資產七千億的大財團。
海外并購的同時,安邦又在國內頻頻舉牌藍籌股。只要被安邦看中的股票,必定大漲,安邦在股市的殺進殺出,成了中國散戶的“財神”,卻讓很多企業的高管惴惴不安。尤其是2014年,安邦舉牌民生銀行(8.790, 0.24, 2.81%),讓其在A股江湖一戰成名。
自2014年11月28日到2015年1月,僅兩個月時間,“安邦系”在二級市場上狂掃民生銀行股票,用逾170億元資金12次進場,勁攬民生銀行17.16%的股份,代替劉永好坐實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位置。根據民生銀行2017年發布的三季度報顯示:目前,吳小暉的“安邦系”持股15.54%,仍為第一大股東。劉永好曾在近期接受《中國企業家》采訪時回憶,安邦最初進入時,董事們并不知情。“后來他越買越多,超過了10%,成為第一大股東,吳小暉就來找我,他希望能做大股東,也希望股東之間能夠互動、信任,并希望我能夠支持他。后來,我也跟幾個股東商量了一下,人家用錢買了,我們不能給他退回去。買進來就來了吧,既來之則安之。”據悉,安邦成為大股東后,提名安邦人壽董事長姚大鋒入駐民生銀行董事會。“現在,作為第一大股東安邦未來究竟怎么考慮的,我相信監管部門自然有安排。他進來不是我們請來的,留不留,走不走,也不是我們能夠影響、主導的。”劉永好在采訪時說。
民生銀行一役讓吳小暉的投資風格打上了:直接、高效、彪悍的標簽。而一年之后的安邦高調入局寶萬之爭,讓外界真正看到了安邦的狼性。在2015年股災時期,很多行業明星公司的股價嚴重脫離公司的價值。隨之暴發了2015年中國商業界最火暴的股權紛爭大戰——寶萬之爭。2015年末,寶能通過二級市場多次舉牌成為萬科的第一大股東,而安邦也因不停增持在當時成為萬科的第三大股東?,F在,就算萬科引入深圳地鐵成為第一大股東,在2017年萬科三季度財報中,安邦系仍以4.55%股份占據第四大股東位置。
監管落下重拳
經《中國經濟周刊》統計發現,安邦系舉牌對象多為股權較為分散的行業或區域龍頭,所選標的主要為金融與地產兩大板塊,并似乎“偏愛“銀行股。除去舉牌招商銀行(31.780, 0.28, 0.89%)、民生銀行,2016 年年初,工、農、中、建四大行先后發布2015 年報,外界才發現,安邦系在四大行中均成為排名前十的股東。
在安邦的資本版圖瘋狂擴張之時,也引來輿論關注。2017年5月,財新雜志通過《穿透安邦魔術》一文,質疑這家公司股權結構不清晰,資金來源不明,有200億元的現金缺口。隨后安邦向財新雜志出具律師函,雙方各持一詞打起了口水仗。然而,早在2015年,監管層就已經開始有所警覺。
除了安邦系,還有幾大險資活躍于近幾年的資本市場。如恒大系、寶能系、生命系、陽光保險系、國華人壽系和華夏人壽系。在近三年的資本并購案中,時常出現這幾大資本系的身影,而他們并購的資金來源則多為長債短投的萬能險。2016年安邦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1142 億元,而被認為代表萬能險規模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則達到2162.9 億元。有感于這種萬能險可能引發的風險,2015 年2月16日,保監會發出通知,廢除2007年開始執行的《萬能保險精算規定》,取消萬能險不超過2.5% 的最低保證利率限制,將萬能險產品利率市場化,改由保險公司自行決定,并從當日起正式執行這一政策。
2016 年5 月至8 月,保監會對前海人壽、恒大人壽、華夏人壽等9 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,并對發現問題的公司下發了監管函,責令公司進行整改。2016 年12月3日,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發表“野蠻人、妖精、害人精”的言論。隨后,各項監管政策繼續收緊,此前各路高調舉牌的險資也受到調查與處罰。
2017 年全國兩會前夕,時任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,對外“盲目投資房地產、酒店、影城、娛樂業、體育俱樂部等領域,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隱患”,“有關部門果斷采取措施,積極進行引導”。而在今年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,央行行長周小川公開針對國內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“過熱”表態稱:“(一部分人的)投資具有盲目性,有的人也是事情做得很急,其中有一部分實際上跟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政策要求不符合……對中國也沒有太大的好處。”
周小川的話其實就是對金融機構的預警,2018年,合規監管重拳先在保險行業落下了。
那么,關于安邦的未來,保監會表示,接管期限暫定一年。接管過程中,接管工作組將積極引入優質社會資本,完成股權重整,保持安邦集團民營性質不變。接管期滿,如果公司經營基本穩定、相關資產處置基本完成、主要戰略股東完成注資,接管工作組向保監會報送評估報告,經批準后可以結束接管。
保監會的說明,有一個關鍵點是保持安邦的民營主體不變,未來一年還會引入戰略股東,那么誰來接盤安邦?從兩個方面可以預測:首先,資本金充足,安邦是萬億險企,入股必須有硬實力;其次,了解險企運營,也就是說主要股東后選人要來自于險企,當然也不排除其他行業大股東入股,把管理交給安邦自己的管理層。如果保持安邦的民營企業特質不變,那么險企行業內目前可選的公司就不多了,平安、泰康都有很大可能。
保監會表示,如接管工作未達預期效果,安邦集團沒有完成股權重組,尚未恢復正常經營,報保監會批準后,酌情延長一年,但整體接管期限最長為兩年。
三年險資監管,最后形成風暴,業內對于安邦早有預期,卻很難想到結果如此干脆利落。由此觀之,隨著安邦的陷落,2018年“保險姓保”,險企、險資合規監管將會繼續走嚴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