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央行等五部門發布《中國人民銀行、銀監會、證監會、保監會、外匯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(下稱《指導意見》)后,由于其影響較大,各方均對此進行了意見反饋。
近日,21世紀經濟報道從多名接近監管人士處獲悉,經過多輪調研,資管新規過渡期可能延長半年至2019年底(1.5年+0.5年),下發時間并不明確。但爭取“兩會前后”的說法較為普遍。
就過渡期問題,包括監管和金融機構在內的核心關注點之一在于“非標”。根據資管新規精神,過渡期結束后,所有銀行存量產品都要合規,而不是順應資產自然到期,因此就存在一問:過渡期結束后,還沒到期的非標如何處置?
一位商業銀行高管透露,監管層此前已對此進行各方面的調研和數據反饋,例如要求上報如果非標轉表內,銀行需要補充的資本金等。
實際上,資管監管光靠“頭痛醫頭”還不夠,要解決這些問題,還需要從根本上考慮各個部門的協同問題。一些專家認為,第一資管監管從根本上還是在一行三會的架構設計上進行改革,過渡到功能監管。第二是要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,隨著銀行理財凈值化,打破剛性兌付,銀行的負債將面臨較大挑戰,因此,目前是一個極好的窗口推動利率市場化。第三是關于MPA制度的優化,MPA制度同時與現有的資管整頓需要協同,否則部分非標回表又面臨著額度控制。“央行未來要實行價格調控還是數量調控,需要從長遠考慮。”
???
??? 新浪聲明: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,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